瑞鳳殿簡單來說,這裡就是伊達政宗的靈屋及陵墓,而且特別的是,
瑞鳳殿其實是在伊達政宗的要求下興建的,身為仙台藩祖的伊達政宗,在遺囑中希望當自己死後,
後人可以將他的遺體安葬於仙台經ヶ峰,也就是現今瑞鳳殿的所在地,
伊達政宗逝世於寬永13年(1636年),繼任的二代藩主伊達忠宗,依照著伊達政宗的遺言,
於寬永14年(1637年)修築完成御靈屋(おたまや),命名為「瑞鳳殿」供奉伊達政宗木像。
瑞鳳殿由本殿、拜殿、唐門、御供所、涅槃門等建築組成,為桃山文化建築的代表,
所謂的桃山文化建築,指得是有著華麗建築外觀及室內裝飾,像是使用金葉子修飾的彩繪屏風,
或是富麗堂皇的裝飾,可以充分展現大名的實力和財富,瑞鳳殿就是完美呈現桃山建築風格的地方。
在整個範圍內,除了仙台藩祖伊達政宗靈屋「瑞鳳殿(ずいほうでん)」,
周邊還有二代藩主伊達忠宗靈屋「感仙殿(かんせんでん)」,以及三代藩主伊達綱宗靈屋「善應殿(ぜんおうでん)」,
還有其他伊達家族的墓也都在這個「經峰伊達家墓所」境內。
瑞鳳殿於昭和6年(1931年)被指定為日本國寶,但在昭和20年(1945年)太平洋戰爭仙台空襲中,
包含瑞鳳殿、感仙殿、善應殿都遭到燒毀。當決定要展開重建工程前,
昭和49年(1974年)先進行發掘調查,在調查中出口了許多伊達政宗遺骨及陪葬品,
這些珍貴的資料都存放在瑞鳳殿旁邊的瑞鳳殿資料館當中,
目前看到的建築是在昭和54年(1979年),參考以前的建築,
依據桃山建築華麗的風格重建完成的,雖然不是真正的歷史建築,但還是很值得參訪的。
▼ 瑞鳳殿的位置有點微妙,這裡距離我們入住的仙台威斯汀大約1.5公里左右,用走的其實也走得到,附近沒有任何的地鐵站,加上這天又有點飄雨,最後決定直接搭UBER計程車過來。司機讓我們下車的地點,就在瑞鳳寺的對面,這邊有個小廣場,通常瑞鳳殿的排班計程車就是在這裡等候。瑞鳳寺是由伊達忠宗所興建,主要目的是紀念其父親伊達政宗,這次因為時間的因素,我們沒有進入瑞鳳寺,直接走上去瑞鳳殿。
▼ 面對瑞鳳寺的右手邊有階梯,這裡是前往瑞鳳殿的路,旁邊還有瑞鳳殿的招牌,我們的計程車司機在我們下車時,也很好心的告訴我們要從這個階梯上去,該不會是有遊客以為瑞鳳寺就是瑞鳳殿吧。這天從下午就開始有微降雨,瑞鳳殿這邊的地面也都是濕濕的,石階潮濕會比較滑,上下樓梯的時候要小心行走。
▼ 瑞鳳殿整個範圍還不小,從地圖來看,路徑看起來接近等腰三角形,瑞鳳殿位於左側,要前往瑞鳳殿屬於須付費的範圍,右側是感仙殿及善應殿,為免費開放的區域。要參觀瑞鳳殿的人,要先走左邊的這條路,在觀覽券售票處購票後進入管制區域,從瑞鳳殿也可以前往感仙殿及善應殿,中間有閘門隔開,如果參觀完感仙殿及善應殿想再回瑞鳳殿的話,可以再走回入口,出示當日的門票就可以重複進入了。
▼ 一左一右的二條路徑都是向上的階梯,階梯的分叉口也有標示入口及出口的方向指引,或是往順路的觀覽入口方向走,方向指引都很清楚。這裡全區都有提供免費的Wi-Fi,連接上Wi-Fi之後,就可以使用園區提供的多國語音導覽。
▼ 我們順著指引從左邊的階梯走上去,由於這一次來到仙台是搭配仙台七夕祭的祭典,在仙台七夕祭期間開館時間會做特別的調整,瑞鳳殿的開放時間正常是09:00~16:00,仙台七夕祭期間多了夜間時段,會延後開放至20:30,這也是為何我們要特地在七夕祭期間跑來仙台,可以看到平常看不到的景觀。
▼ 觀覽券售票處是一座獨立的建築,園區內唯一的廁所就在這座建築內,開始參觀前記得先在這裡上廁所。目前的票價為570円,大約台幣125元左右,以這樣的價位與可以看到的內容,不算是太貴的價格。
▼ 這張就是門票,票面是文久二年繪製的仙台城下繪圖,門票要收好,參觀完瑞鳳殿後可以留下來保存。
▼ 這次會挑選晚上來瑞鳳殿,就是為了這個仙台七夕祭期間的「幻想燈夜 瑞鳳殿七夕Night」活動,在晚上的時段會有森之演奏會(森のコンサート)的表演,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樂器表演,包含有吉他彈唱、手風琴及豎琴、敲擊樂器、太鼓、篠笛等日式樂器的表演。
▼ 買完票後,就可從旁邊的入口直接進入瑞鳳殿參觀,入口附近有關於瑞鳳殿的介紹,還有地圖的說明,包含各個建築的名稱及相對位置,還有階梯旁石燈籠上刻著的銘文內容。
▼ 瑞鳳殿的手水舍還滿漂亮的,出水口為龍的造型,從水中有燈光往上打在龍身上,變成一尾青龍,夜間的時候這樣的燈光配置相當不錯。
▼ 在進入瑞鳳殿前有一道圍牆,圍牆正中央是涅槃門,在門上除了看得到菊紋,也可以看到五七桐紋,五七桐紋也是現今日本國政府所用的紋章。這座門算是瑞鳳殿的正門,之所以稱為涅槃門,是因為在佛教教義中,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的自體性都滅盡的狀態,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、痛苦,而瑞鳳殿是伊達政宗的靈屋,取名為涅槃門滿合適的。目前看到的涅槃門是在1971年重建的,原來的涅槃門燒毀於1945年的空襲大火中,使用了樹齡數百年的青森檜木重建,有著麒麟、牡丹、唐獅子的華麗雕刻裝飾。
▼ 這張地圖上標示出瑞鳳殿的七大參拜點,也標示出參拜的順序及路徑,七個點分別是瑞鳳殿(伊達政宗靈屋)、資料館(初代、二代、三代藩主陪葬品展示,以及發掘紀錄映像)、戍辰戰爭弔魂碑、感仙殿(二代藩主伊達忠宗靈屋)、善應殿(三代藩主伊達綱宗靈屋)、妙雲界廟(九代藩主伊達周宗、十一代藩主伊達齊義、十一代藩主夫人芝姬墓)、御子樣御廟(藩主子女墓)。在售票處的建築內有廁所及賣店,在七夕祭期間,只要憑當日票根就可以重複進出瑞鳳殿,平常好像是不行的。
▼ 通過涅槃門後,是一段往上的階梯,二旁有石燈籠的設置,這些石燈籠上都有刻字,但因為年代久遠,很多字跡都看不太出來內容,在手水舍旁邊的說明看板上,有記錄著石燈籠銘文的內容,可以參考對照一下。
▼ 爬上階梯後,看到的建築是拜殿,瑞鳳殿的拜殿設計與常見到的神社拜殿不太一樣,有可能是重建時並沒有完全依照過去的建築來重建,目前看到的拜殿類似半開放的空間,面對瑞鳳殿的這一側沒有任何的牆面,根據現場說明,現在的拜殿是簡化後的設計。
▼ 現在看到的拜殿比較像是走廊的感覺,因為是七夕祭期間,從天花板上吊掛了一整排的七夕吹流,前方放置的是長椅,可以讓參拜者坐著休息,靜靜的冥想。
▼ 穿越拜殿後是橋廊下,也是因為七夕祭,二側都掛了有著滿滿祈願的七夕竹,看起來雖然有氣氛,但就無法看清楚瑞鳳殿唐門的構造了。橋廊下是在瑞鳳殿與拜殿間中庭的空間,作為連接二處的通道,原本二側的中庭內,都是伊達家的家臣奉納的石燈籠,但因為年代久遠,現在只剩下一個個的基座。
▼ 照片中可以看到地面上有突起的石座,這些就是過去擺放石燈籠的位置,目前只剩下這些基座而已。中庭內有一座大香爐,目前在香爐上方有加蓋,應該已經不再使用,香爐上有著伊達家的各式家紋,旁邊還立著一面寫著鎚起銅製家紋入的看板,鎚起銅製是由手工槌打後,將一整片銅逐漸成型的銅製品,是工法相當困難的藝術品,也是日本國家認定無形文化保護財的製作方式,而「鎚起銅器」是日本皇室慶典奉獻御用禮品,只是這座香爐這麼大,應該只有上面的家紋是使用鎚起銅製工法製作的吧。
▼ 旁邊有瑞鳳殿上的青銅製龍頭彫刻瓦等各種建築元件,但會擺在這裡淋雨,應該都是後世的複製品,最初的真品應該都收藏在資料館內了。
▼ 中庭的地上點了很多放在竹節中的蠟燭,在七夕祭期間,瑞鳳殿有夜間參拜的開放時段,才會擺上這些蠟燭,不知道這些蠟燭有沒有趨蚊蟲的功效,夏天的晚上蚊子似乎還不少。
▼ 後方的建築就是瑞鳳殿,也是這一次來到這裡最主要參觀的建築,看起來金光閃閃的,晚上打上燈光後更是漂亮,特地在傍晚天黑前就來到這裡,才可以同時拍到白天與晚上的景。
▼ 進入瑞鳳殿前會先經過一道門,這道門是唐門,最初的唐門有貼上金箔,還有龍虎圖與二十四孝主題的雕刻,有著相當華麗的裝飾,但在修復的時候並沒有去復原唐門,目前看到的唐門只是一座近代化的鋼製大門,只有用來保護瑞鳳殿的功能。
▼ 這天晚上有篠笛的演奏,共有12首曲目都公布在這張說明上,最後一首就是非常有名的荒城之月。
▼ 這座建築就是瑞鳳殿,在裡面有供奉伊達政宗的木像,雖然大門沒有開放,看不到實際的木像,但從旁邊的說明看板中,有一張照片就是木像的模樣,並不是獨眼龍的形象,或許這就是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、痛苦的意義,生理上的痛楚也都會復原,所以這尊木像是完整的形體。
▼ 在瑞鳳殿的周圍有著許多的殉死者供養塔,在江戶時代初期,如果主君過世,都會有家臣殉死的風俗,因此在伊達政宗過世後,一共有15位家臣、5位陪臣,共計20位殉死者,因此在瑞鳳殿的周圍一共有20座供養塔,說明中也都有標示出這20位殉死者的名字。
▼ 瑞鳳殿本身的建築其實很小,有著很多華麗的裝飾,經過外部的打光照射後,讓整座建築顯得金光閃閃的,七夕祭期間有開放夜間參拜,這也是到仙台旅遊時,一定要來的地點。
▼ 大門與窗框上也都有很華麗的雕刻裝置,還有著金色的塗裝,雖然這些都是經由後世復原後的狀態,但都是依照著當年的考察來回復的,在當年應該就是這樣的模樣,有著華麗的外觀裝飾,也是桃山建築的一大特色。
▼ 旁邊有一座満海上人供養塔,據說當時伊達致宗下葬時,在地下發現了一間石室,裡面還發現了手杖、珠子等物品,經詢問當地耆老,確認這間石室就是満海上人的墓,因此蓋了這座供養塔來紀念他,不過最初的建築也在戰爭中荒廢,現在看到的是在平成元年(1989年)才又重建的。
▼ 往另一個方向走,是前往瑞鳳殿資料館的方向,途中會看到旁邊的這棵臥龍梅,這棵臥龍梅也是伊達政宗從朝鮮帶回來的,在仙台市內可以看到很多臥龍梅,都是當年伊達政宗帶回仙台的。這棵臥龍梅原本是種在若林城(現今仙台市若林區),是從那邊移植過來的。
▼ 這裡就是瑞鳳殿資料館,這裡面展示了伊達政宗、伊達忠宗、伊達綱宗等三代藩主的陪葬品,以及三代藩主的復原後容貌,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文物,不過因為館內禁止拍照,所以沒有館內的照片可以看。
▼ 資料館的所在地原本是瑞鳳殿的御供所,是做為準備祭祀品的用途,原來的御供所也是在戰爭時燒毀了,目前看到的資料館是後來才新建的現代化建築,因此室內的各種恆溫空調設備都有裝設。
▼ 有公告在仙台七夕祭期間,每天晚上的表演節目內容,有興趣的人,可以留到晚上來聆聽音樂會。
▼ 因為天色還早,我們決定先到另一側的感仙殿及善應殿拍照,晚點再回來瑞鳳殿這裡聽音樂會表演,順著階梯往下走,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涅槃門的全貌,離開管制區後往左走,順著通路就可以到達另外一側的區域。
▼ 走過來會先看到戊辰戦争弔魂碑,戊辰戦争指得是1868年至1869年日本幕末時期,明治帝國政府擊敗江戶幕府勢力的一系列內戰,也稱之為「日本革命」或「日本內戰」,這座弔魂碑是在1877年,由伊達家第14代藩主伊達宗樹,和伊達家臣的資助,使用鑄鐵建造的,為了安撫在戊辰戰爭中為仙台氏而戰死的千餘名地方軍民的靈魂。
▼ 除了主要的道路外,還有一些往山林延伸進去的步道,看起來應該是登山步道之類的小路,不過這些通道因為有熊出沒的情報,所以圍起來禁止進入,只是這個熊出沒情報是四月底,但我們來的時候是八月初,都過了好幾個月了,熊也不會一直待在相同的位置吧。
▼ 轉個彎過來就是感仙殿、善應殿、妙雲界廟的入口,這三個地點都在同一個區域內,大部分的遊客都在瑞鳳殿那邊,會過來這邊的遊客相對少了很多。
▼ 從這裡進入就是前往感仙殿、善應殿、妙雲界廟的入口,階梯前的地面上有一塊石碑,說明持有瑞鳳殿觀覽券的人才可以進入,但門口也沒有檢查門票的人,到底要怎麼落實查核我也不知道,只是會特地來到這邊的人,又不買票去參拜瑞鳳殿,我想應該是會不會有的吧。
▼ 階梯二側照例有二排石燈籠,但因為沒有特別說明,我想這些會不會也都是當年的伊達家臣奉納的石燈籠,看起來保存狀況還滿不錯的。
▼ 進入大門的旁邊,也有一整片的石燈籠,看起來相當有歷史的石燈籠,燈頂都長了厚厚的一層青苔,滿滿的一大片石燈籠,到底總共有幾座我也數不清楚。
▼ 旁邊的這塊板碑,是從感仙殿出土的文物,上面主要會記錄供養塔的供養內容,不過這些板碑的年代似乎又更久,看旁邊的說明提到,大多是從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間製作的,在感仙殿內的用途是作為墓室的蓋石來使用,類似一種宗教意味的使用方式。
▼ 往前走會看到二座與瑞鳳殿長得很像的建築,這二座建築就是感仙殿及善應殿,建築外觀長得真的很像,大小也都差不多。
▼ 靠外側的是感仙殿,這裡是二代藩主伊達忠宗靈屋,在感仙殿周圍共有12位家臣、4位陪臣,共計16位殉死者的供養塔,在殿內一樣有伊達忠宗的木像。這座建築是在昭和60年(1985年)重建的,與瑞鳳殿一樣,也是有著華麗裝飾的桃山建築。
▼ 裡面的這座是善應殿,這裡是三代藩主伊達綱宗靈屋,周圍並沒有殉死者的供養塔,這座建築一樣是在昭和60年(1985年)重建的。
▼ 在善應殿前面有一座小小的無縫塔,這是擬殉者的墓,原來在伊達綱宗過世時有禁止殉死的禁令,這也是為何在善應殿周圍看不到供養塔的原因,但在當時有14名家臣落髮為僧,用來代替殉死的習俗,稱之為擬殉。這座無縫塔就是當中其中一位擬殉者熊谷齋直清的墓,他過世之後,遺骸就埋葬在這個位置。
▼ 往另一個方向走就是妙雲界廟,這裡是墓園,埋葬是九代藩主伊達周宗、十一代藩主伊達齊義、十一代藩主夫人芝姬。
▼ 先看到的是十一代藩主伊達齊義夫人芝姬的墓,芝姬從小就讀過中國的四書五經,感覺也是個知書達禮的夫人。
▼ 中間的是第十一代藩主伊達齊義的墓,每一座墓的外觀長得都差不多,只有墓碑上的文字不一樣用來辨識。
▼ 最後這座是第九代藩主伊達周宗的墓,伊達周宗過世的時候只有17歲,是因病而過世的,相當的年輕。
▼ 順著原路離開這個地方,如果從來時路走要往右轉,但我們決定改往左轉,繞一圈再回去瑞鳳殿。
▼ 這一段路在地圖上的標示為杉参道,可能在二旁的大樹都是杉樹吧。
▼ 再次回到瑞鳳殿門口,在這裡出示購買的門票就可以再次進入,但可能只有在仙台七夕祭期間可以重複進入,平常要去瑞鳳殿的人,要問清楚再次進入的規定。
▼ 在涅槃門外面的涼亭內已經有篠笛的表演,篠笛是日本的一種傳統木管樂器,由川竹(又稱篠竹)製成,上開有吹口和指孔,有點類似橫笛的日本樂器。
▼ 因為天色又更暗了,涅槃門的燈光亮起後,整座門顯得更加的漂亮,我們這次又回來瑞鳳殿主要是來聽篠笛表演,直衝瑞鳳殿前去看表演。
▼ 這裡的篠笛表演為四人一組,輪流表演不同的曲目,本來應該要留到最後聽看看荒城之月,但全部都聽完就很晚了,擔心會找不到交通工具下山,所以聽了一小段後沒多久,就準備下山回飯店。
▼ 八月的仙台日落時間大約是晚上7時左右,所以天色看起來還稍微有點亮,但建築的燈光大部分都已經點亮了。
▼ 拍完最後這張照片,我們就下山回飯店了,從瑞鳳殿這裡要走回飯店也不是不行,不過這次運氣不錯,正好遇到有人搭計程車上來,我們直接問司機能不能載我們下山,運氣不錯正好有車可以回市區。
▼ 杉參道二旁的蠟燭都已經點亮了,在仙台七夕祭期間夜間上山的人還不少,所以階梯二旁才會點上蠟燭,也可以做為路面的照明,以及方向指引使用。
▼ 在路邊又看到了熊目擊情報的警告,瑞鳳殿這邊連接了整座青葉山,所以會有熊跑到瑞鳳殿附近也不是太令人意外的事情,日本東北地區也是有很多棕熊的地方,要往山區旅遊的人自己多注意安全。
旅遊資訊:
地址:宮城縣仙台市青葉區靈屋下23-2
電話:+81 22-262-6250
開放時間:09:00~16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