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天的行程,下午主要是參加計畫審查會,因此我們在審查結束後,
比平常的時間還要早回到飯店休息,這天晚餐預定要去吃維也納有名的豬肋排餐,
距離訂位時間還有一多小時,大家商量了一下後,決定不要浪費時間在房間內休息,
一行人跑去飯店旁邊的美景宮(Schloss Belvedere)逛逛,順便參觀一下美景宮美術館。
美景宮美術館(Österreichische Galerie Belvedere)就位於美景宮上宮內,
館內收藏的藝術品,從中世紀、巴洛克,一直到21世紀的作品都有,範圍相當廣,
但在當中最重要的,還是19世紀末和新藝術運動期間的奧地利畫家作品,
最有名的是古斯塔夫·克林姆(Gustav Klimt)和埃貢·席勒(Egon Schiele),
其中古斯塔夫·克林姆的名作《Der Kuss》,更是這一次參觀的重點,
後來從DM中還發現,在館中竟然有莫內(Claude Monet)的作品,
雖然不是很出名的畫作,但也算是這一次參觀美術館的小驚喜,
畢竟莫內可是法國印象派大師,真跡也不是一天到晚都可以看到的,
有到美景宮美術館參觀的人,在看過《Der Kuss》之後,也別忘了要去找找莫內的畫作。
▼ 我們的飯店就在美景宮下宮這一頭,基本上整座庭園是免費開放的,進入後就可以看到左右對稱設計的庭園,遠方的建築是美景宮的上宮,也是這一次要去參觀的美景宮美術館的所在地。
▼ 後方的這一座規模較小的建築是美景宮的下宮,一樣可以購票進入參觀,但上宮與下宮的門票是分開的,雖然有套票可以購買,不過這一次因為時間有限,所以只買了上宮的門票而已。
▼ 從下宮正門的玻璃,可以看到裡面的建築構造與擺飾,與在歐洲看到的大部分宮殿建築沒有兩樣,參觀下宮的人似乎也不多,裡面空蕩蕩的,應該大部分的遊客都跑去上宮了。
▼ 沿著庭園的通道往前走,會看到一座噴泉水池,可能是冬天的緣故,水池中並沒有水,少了一種氣氛。
▼ 從二側的樓梯往上走,就可以來到位於上方部分的庭園,由於美景宮的庭園是左右對稱的設計,不管往左或是往右,都可以抵達我們要去的目的地。
▼ 站在上方的庭園盡頭,可以俯瞰下方的庭園,雖然規模不是太大,但因為是左右對稱的設計,還是很有看頭的,下方的噴泉水池完全沒有水,有點可惜,不然就可以拍倒影了。
▼ 美景宮的上宮已經開啟了燈光,這個時間大約是傍晚五點多,因為是冬天,所以比較早天黑,加上還在下雨,拍出來的效果並沒有很好,要前往上宮沒有辦法穿越庭園,因為盡頭處沒有階梯可以上去,只能從左右的庭園通道前往。
▼ 這一次我們走的是右側的通道,從側面的角度還拍照也還滿漂亮的,可能是接近晚上,在裡面活動的遊客並不多,稀稀落落的人潮,後來才發現,大部分的人都跑去前面的聖誕市集了。
▼ 庭園中有許多的雕像,搭配的雕像與建築的照片,拍出來的感覺還不錯,每座雕像都有不同的造型,可以好好的在庭園中尋找一下。
▼ 這座庭園的規模並不是太大,加上周邊已經蓋起來許多現代化建築,一些天際線也變得較為雜亂。
▼ 這一座建築就是上宮,目前是美景宮美術館(Österreichische Galerie Belvedere)的所在地,可以看到門口還有排隊等待進入參觀的遊客,我們抵達這邊的時候,距離最後入館時間大約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,加上我們晚餐已經預約了餐廳,也不能太晚離開這裡,這樣的時間正好適合我們。
▼ 首先要去買票,售票的地點就在側們的旁邊,不過售票處的入口,要從前面的庭園內進入才行,一開始還先找了一下位置,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售票處的地點。
▼ 在前面的庭園中,正在舉辦聖誕市集,其實在維也納的幾個有廣場的景點,都在舉辦聖誕市集,集結了許多的攤位在這邊販賣與聖誕節相關的物品,這一次的出差,前後一共逛了三個聖誕市集,相當有歐洲聖誕節的氣氛,要來歐洲自由行的人,可以考慮挑12月初來,就可以逛到不少的聖誕市集。
▼ 這個小房間就是售票處,門邊掛著寫著Tickets的紅色布條,在歐洲各大景點的售票處都會看到這個布條作為辨識,裡面通常會有人工售票與自動售票機,對於不熟悉的人,排人工售票是最方便的選項。
▼ 牆上可以看到整個美景宮的設施介紹,一些公共設施包含洗手間都在這張地圖上可以找到,其中下宮的洗手間位於建築的外側,使用時要另外付費,大約1歐元的價格,算是在歐洲上廁所的公定價了。
▼ 上宮與下宮門票的價位是不一樣的,上宮的門票比較貴,成人票為15歐元,大約是台幣525元,感覺似乎有點貴,但以當地的物價來說,這樣的價格其實算是便宜的,畢竟可以看到許多館內的珍貴展示品,再貴都值得。
▼ 門票長這樣,底下有一個QR CODE,進入時讓工作人員掃描一下就好,票面上還有一些注意事項,稍微看一下就好。
▼ 整個上宮內部一共有四個樓層,主要的展區在1樓及2樓,0樓是一些公共空間,包含禮品店也都在這一層,-1樓是洗手間的所在地,因為有買門票了,所以洗手間當然是免費提供給參觀的遊客使用。
▼ 大廳中有許多柱子的設計,每根柱子上面都有雕花,還有拱型的天花板設計,建築本身與裡面的展示品都一樣有看頭。
▼ 在參觀之前,可以先到大廳旁的衣物間,寄放大外套與後背包,基本上建築內部還算溫暖,但因為有許多的雕像展示品,後背包最好還是寄放在此,以免在轉身時撞倒了展示品。
▼ 寄放完成後,就直接上1樓開始參觀,主要的展區分為左右二區,中央大廳的區域中雖然空無一物,但大廳的裝潢還是可以拍拍照,雖然看起來不是那麼華麗,但還是有許多的壁畫可以觀賞。
▼ 竟然還有鴕鳥的壁畫,鴕鳥是產於非洲的動物,在維也納的宮殿中可以看到鴕鳥的壁畫,想必過去應該有人進貢過鴕鳥到此,不虧是王公貴族啊!
▼ 開始參觀了,每一幅圖畫旁邊都有作者與圖畫名稱的說明,這一幅是阿諾德·勃克林(Arnold Böcklin)的《Sea ldyll》,阿諾德·勃克林是瑞士象徵主義畫家,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共五幅的《死之島》系列,不過這五幅在美景宮美術館中都看不到,實際上在館內雖然有許多有名的作者,但最著名的作品卻都不在這裡收藏。
▼ 這一幅就是古斯塔夫·克林姆(Gustav Klimt)的作品,名稱為《Marie Kerner Von Marilaun as a Bride in the Year 1862》,古斯塔夫·克林姆是奧地利象徵主義畫家,出生於維也納,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,是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。在他的作品中,主題常圍繞著「性」、「愛」、「生」與「死」的輪迴,且畫中主角大多為女人,在美景宮美術館中有許多他的作品可以欣賞。
▼ 一樣是古斯塔夫·克林姆的作品,名稱為《Portrait of a Woman》,果然是大多以女人為畫中主角的作品。
▼ 這邊的展示室都是這樣一間間的,主要是因為歐洲的宮殿建築都是這樣的設計,一間間的逛過去,動線單純,不太會迷路的,所有的畫作就掛在周圍的牆面上。
▼ 另一位畫家喬瓦尼·塞岡蒂尼(Giovanni Segantini),作品名《The Evil Mothers》,喬瓦尼·塞岡蒂尼是19世紀現實主義畫家,作品大多以牧村和阿爾卑斯山區為題材。
▼ 另一位畫家愛德華·蒙克(Edvard Munch),作品名《Men on the Seashore》,愛德華·蒙克為挪威表現主義畫家、版畫家,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、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,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為《吶喊(Skrik)》,大家一定都看過這幅畫,可惜在美景宮也是看不到的。
▼ 文森·梵谷(Vincent van Gogh),作品名《The Plain of Auvers》,梵谷不用說,大家一定都熟悉他,他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,也是表現主義的先驅,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,沒想到在美景宮美術館內竟然也可以看到梵谷的作品,真是令人太驚喜了。
▼ 除了畫作外,還有雕塑也可以在館內看到,這是費爾南·諾普夫(Fernand Khnopff)的《Half-figure of a Nymph ("Vivien")》,費爾南·諾普夫是比利時的象徵主義畫家,他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種憂鬱、頹廢、苦悶、孤獨、徬徨的情緒,這座雕塑也帶有這種情緒在內,尤其是臉部表情,刻劃得栩栩如生。
▼ 這也是古斯塔夫·克林姆的作品,名稱為《Judith》,這幅畫也是古斯塔夫·克林姆的著名作品中的一幅,從畫作的風格中很容易就看得出來這是古斯塔夫·克林姆的作品。
▼ 在整個美景宮美術館中,最珍貴也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幅,這是古斯塔夫·克林姆的作品《The Kiss》,也是我們這一次進來參觀的主要目的。
▼ 《吻(Der Kiss)》是古斯塔夫·克林姆在黃金時期所創作的作品,使用了金箔來作畫,這幅畫呈現的是一對相擁在一起的戀人,身體藉由長袍纏繞在一起,在畫作的右下角還有古斯塔夫·克林姆的親筆簽名。
▼ 在吻對面的這座雕像是奧古斯特·羅丹(Auguste Rodin)的雕塑,名稱為《Eve》,羅丹最著名的作品就是《沉思者》,目前藏於巴黎的羅丹美術館中,沒想到也可以在美景宮內看到她的作品,看來這15歐元的門票花得真值得。
▼ 一樣是古斯塔夫·克林姆的作品,作品名《Farmhouse in Buchnerg》,他的作品沒想到也有這種風景畫,與其他作品的畫風差異還滿大的。
▼ 照樣是古斯塔夫·克林姆的風景畫,作品名《Avenue to Kammer Palace》。
▼ 古斯塔夫·克林姆另一幅風景畫,作品名《Schloss Kammer on Lake Attersee III》,連水中的倒影都有處理,非常漂亮的一幅畫。
▼ 愛德華·蒙克(Edvard Munch)作品名《The Painter Paul Herrmann and the Physician Paul Contard》,這是人像畫,與前一幅看到作品大不相同。
▼ 理查德·格斯特爾(Richard Gerstl),作品名《Self-Portrait, Laughing》,理查德·格斯特爾是一位奧地利畫家和繪圖員,因其富有表現力的心理洞察力肖像而聞名。
▼ 又是古斯塔夫·克林姆的作品,作品名《Adam and Eve》,這幅畫與他的「性」、「愛」、「生」與「死」主題很接近,畫中的主角也是女人,在美景宮中真的有許多古斯塔夫·克林姆的畫作。
▼ 奧地利畫家Franz Wiegele的作品,作品名《Nudes in the Forest》,這位畫家有許多人像畫作品。
▼ 接著看到的這一區是《The Family of Austrians - Christian Philipp Müller》,克里斯蒂安·菲利普·繆勒(Christian Philipp Müller)是瑞士的藝術家,不過說真的這一區我還真看不出來想表達什麼,總之就拍些照片就好了。
▼ 接下來要到對面的區域去參觀,中間區域的樓梯處還滿漂亮的,燈光明亮,感覺還不錯。
▼ 這一區的作品與之前那一區的畫風差異頗大,這邊看到的畫作大多都是宗教與聖經中的故事,與在歐洲其他美術館會看到的畫作風格差不多。
▼ 還有一些雕刻,用雕刻的方式來作畫,這些立體雕刻製作得非常精細,刀工相當厲害。
▼ 也有這種巨型的雕刻,這是義大利藝術家Veit Königer的作品,作品名《Hercules Killing Cacus》,這個情境的雕刻,之前在義大利時也看過,看來不少藝術家都製作過這個主題的雕刻。
▼ 最外側的房間內,擺放了不少的木雕,許多的雕刻都是頭部的細部表情,雕刻得非常真實。
▼ 這些頭部的雕刻非常的細膩,連臉上的皺紋都刻得清清楚楚的,這個雕工實在是厲害。
▼ 還有這個雕像,連眼珠的部位都有雕刻出來,看起來炯炯有神,彷彿是真人一樣,看久了其實還滿可怕的。
▼ 除了畫作與雕刻外,還有一些古董家具,也通通都擺放在其中,看起來應該是價值不斐。
▼ 這一幅畫一看就知道是拿破崙,這幅畫的作者是賈克-路易·大衛(Jacques Louis David),他是法國畫家,為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,他曾經擔任過拿破崙的首席宮廷畫師,因此有許多關於拿破崙的大型歌頌作品,包含《加冕儀式》、《授旗式》、《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》等作品都是由他完成。
▼ 這幅風景畫相當的漂亮,不僅海浪的處理相當細膩,連陽光穿越雲層的線條都清楚的呈現。
▼ 現場還有弗朗茨·約瑟夫一世與西西公主的畫像,這對夫妻應該是最受到奧地利人愛戴的皇帝與皇后,在維也納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這二位並列在一起的畫像。
▼ 最後來到二樓,這一幅畫是愛德華·莫內(Édoiard Manet)的作品,作品名《Lady in a Fur》,這一位是出生在法國巴黎的寫實派與印象派之父,與我們熟悉那位畫蓮花聞名的莫內並不是同一人,愛德華·莫內對人物細節的處理都相當有真實感。
▼ 這一幅畫才是我們要找的奧斯卡-克洛德·莫內(Oscar-Claude Monet)的作品,也是館內唯一的一幅,作品名《The Chef》,莫內是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,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睡蓮系列,也是大家對莫內的第一印象,可惜在館內就只有這一幅畫作,沒有其他了。
▼ 這一幅畫是皮耶-奧古斯特·雷諾瓦(Pierre Auguste Renoir)的《Woman Bathing with Blond Open Hair》,這位也是法國著名的畫家,也是印象派發展史上的領導人物之一。
▼ 利奧波德·繆勒(Leopold Carl Müller)的《Market in Cairo》,繆勒是奧地利風俗畫家,以其東方主義作品而聞名。
▼ 卡爾·摩爾(Carl Moll)的《The Naschmarkt in Vienna》,卡爾·摩爾是20世紀初在維也納活躍的著名藝術風格畫家,也是維也納分離派的藝術家之一。
▼ Karl Karger的《Arrival of a Train at Vienna's Northwestern Station》,這位也是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畫家。
▼ 埃米爾·積及·辛德勒(Emil Jakob Schindler)的《The Steamer Station on the Danube opposite Kaisermuhlen》,他是奧地利風景畫家,比較特別的是,他的大女兒就是作家兼作曲家阿爾瑪·馬勒。
▼ Carl Blechen的《Afternoon on Capri》,他是德國風景畫家,也是柏林藝術學院的教授,獨特的風格是浪漫的自然美的理想特徵。
▼ 弗蘭茲斯坦菲爾德(Franz Steinfeld)的《The Lake at Hallstatt》,一樣也是一位奧地利畫家。
▼ 魯道夫·馮·埃爾特(Rudolf von Alt)的《St Stephen's Cathedral in Vienna》,他是奧地利風景畫和建築畫家,出生於魯道夫阿爾特,在1889年獲得貴族後獲得里特的頭銜。
▼ Johann Baptist Reiter的《Slumbering Woman》,為畢德麥雅(Biedermeier)時期的奧地利肖像畫家和流派畫家。
▼ 瓦爾德米勒(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)的《Prince Esterhazy's Councillor Mathias Kerzmann with his Second Wife Maria Helena and the Daughter Maria》,他是一位奧地利畫家和作家,瓦爾德米勒是比德邁時期最重要的奧地利畫家之一。
▼ 約翰·彼得·克拉夫特(Johann Peter Krafft)的《Franz Wessely》,他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奧地利畫家,專門從事肖像畫,歷史作品和流派場景。
▼ Franz Eybl的《A Girl Reading》,奧地利畫家。
▼ 彼得·芬迪(Peter Fendi)的《Girl in Front of the Lottery》,奧地利宮廷畫家、平版印刷家,也是畢德麥雅時代的藝術領頭人。
▼ 弗里德里希·馮·阿默林(Friedrich von Amerling)的《Rudolf von Arthaber and his Children Rudolf, Emilie and Gustav》,他是弗朗茲約瑟夫(Franz Josef)宮廷中的奧匈帝國肖像畫家,是19世紀傑出的奧地利肖像畫家之一。
▼ Josef Danhauser的《The Game of Chess》,他也是畢德麥雅(Biedermeier)時期主要藝術家之一,不過他的作品在他那個時代並不十分欣賞,涉及非常道德化的主題。
▼ 最後的這個房間內,屬於比較現代的畫風,使用了豐富的色彩與線條,與前面的作品大不相同。
▼ Maximilian Reinitz的《Red Roofs》,奧地利立體派畫家。
▼ 花了一個小時,看完了美景宮美術館內的館藏後,我們從側門出來準備搭乘路面電車前往晚餐地點,美景宮附近的交通還算方便,有許多路線都經過這裡,四通八達的。
參觀資訊:
地址:Schloss Belvedere, Prinz Eugen-Straße 27, 1030 Wien, Austr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