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巖寺也是到松島海岸旅遊時,一定會去的一個景點,十年前第一次到松島時,
旅行社也有安排去瑞巖寺,但那一次是因為在搭乘松島遊船前有空檔,
而瑞巖寺就在登船的碼頭對面,所以領隊特地帶我們去參觀瑞巖寺外苑,
(瑞巖寺外苑:https://g8906011.pixnet.net/blog/post/375864164)
之所以會有瑞巖寺外苑這個名詞,是因為要參拜瑞巖寺,不管是要去本堂、庫裏、寶物館青龍殿,
通通都是在內苑的範圍內,而要參觀內苑是要購買拜觀券的,
所以很多旅行團才會只帶客人參觀外苑,因為不用錢。
瑞巖寺創建於日本平安時代間的828年,最初稱為天台宗延福寺,不過在1259年的時候,
當時因為北條時賴信奉禪宗而不信奉天台宗,於是派兵驅趕天台宗信徒,延福寺也就此中斷;
之後由曾在延福寺岩窟中修行的法身禪師,將此地改創為圓福寺,屬禪宗支派臨濟宗,
但後來還是因為戰亂而焚毀;1604年伊達政宗打算修復圓福寺,將其重建為伊達家廟(菩提寺),
特地找來了京都地區的工匠,重建完成後改名為「松島青龍山瑞巖圓福禪寺」,
也就是我們現在稱的瑞巖寺,目前看到的建築都是由伊達政宗所建。
目前瑞巖寺本堂為日本國寶,而屬於重要文化財的有御成門、中門、五大堂,
這三個地點一樣是要觀券就才看得到,但通通都可以拍照外觀的部分;
其他的重要文化財還有在本堂內的本堂障壁畫161面,這雖然看得到,但因為無法拍照,
所以也沒得分享;還有在五大堂內的木造五大明王像5軀,這要在每隔33年的開門參拜才看得到,
下一次有機會看到的時間是2039年;還有一個奧州御島頼賢碑,看地圖不在瑞巖寺內,
而是在比較南邊的雄島上,有機會2039年的時候再來去一起參訪一下。
▼ 在松島さかな市場吃過午餐後,我們沿著國道45号要走到瑞巖寺,大約500公尺左右的距離,走路不到10分鐘就可以抵達。途中看到了這一座松島城日本三景展望台,最初的松島城是1609年由伊達政宗所建,主要用途是監看松島灣,作為防禦及瞭望的據點,規模並不是很大,但因為明治維新時,松島城被廢城,僅有遺跡存在。目前看到的是新蓋的現代化建築,據說原本是某觀光飯店的建築物之一,可以購買門票登樓暸望松島灣。
▼ 發現了一家有賣台灣刨冰的甜點店,大概就是像永康街芒果冰那樣的刨冰,不管是芒果、抹茶、草莓等口味,通通都賣1,425円,大概是台幣300元左右,與永康街賣的價格相比也不算貴太多。
▼ 這家店有賣這種超大的仙貝,不過在櫃子內的仙貝顏色,與檯面上的模型不太一樣,櫃子內的顏色較淺,不知道是不是當客人點餐時,會再回烤並塗上醬汁,顏色才會變深。
▼ 這家餐廳的生意滿不錯的,感覺像是複合式餐飲,有和食、洋食、輕食等料理,不過吸引我的是門口招牌上寫的牛舌饅頭,本來想要買一個吃看看,但因為剛吃飽飯而已,就放棄了。
▼ 這間是松島蒲鉾本舗本店,主要產品是烤魚板,這裡提供DIY烤魚板的體驗,店內購買魚板後,再自己拿到烤爐上烤,而且店內完全可以拍照,似乎是滿有趣的DIY體驗。
▼ 南部屋也是網路上很多人推薦的餐廳,這裡是傳統的日式料理餐廳,有各種定時可以點餐,如果還沒吃飯的人,也可以考慮到這裡來用餐。
▼ 馬路對面就是搭乘松島遊船的地點,十年前到松島來的時候,旅行社的安排就是從這裡登船,而我們這次要去的瑞巖寺,就在正對面的位置。
▼ 在瑞巖寺參道的入口,有這座国寶瑞厳寺的石標,參道很長,一直延伸到瑞巖寺外苑去,不過這條參道的二旁並不熱鬧。
▼ 這間是瑞巖寺門前仲見世,簡單來說就是土產店,裡面有白松がモナカ本舗松島店、奥州牛タン本舗松島店、宮城の銘酒等,可以買到不少的土產品。「仲見世」的意思其實就是指在寺廟範圍內,或神社、寺廟內的商店街,日本最有名的仲見世,應該就是東京的淺草仲見世商店街了。
▼ 這裡是瑞巖寺山門,也是進入瑞巖寺會遇到的第一座大門,門上牌匾的字樣為「桑海禪林」,這是由是瑞巖寺第105代住持親筆,桑這個字指得就是日本,因為過去日本也稱為扶桑,而桑海禪林這四個字,據說指得就是日本距離海岸最近的禪寺。實際上的確是很近,走出參道,過個馬路就是松島灣的海岸線了。
▼ 山門的二旁掛著白燈籠,最上排的圖案是伊達家歷代的家紋「三引両紋」,第二排也是伊達家的家紋「竹に雀紋」,第四排則是「九曜紋」,最後一排則是「雪薄紋」。三引両紋是從伊達家第一代就出現的家紋,歷史最悠久,後來在瑞鳳殿也有看到一樣的標誌。一般會與伊達政宗聯想在一起的,應該是以「竹に雀紋」為主。
▼ 瑞巖寺的開放時間很複雜,不同月分都有不同的開放時間,只有開門統一在8:30,要去瑞巖寺的人,要看清楚時間。有提供付費的導覽,以人頭來計費,一個人的價格為2,000円,不過人數越多,平均下來會越便宜,最貴的價格為5,500,最多可以接受30人的團,導覽的地點有包含內苑的付費區,拜觀券應該要再另外購買吧,而且沒有說明語言,應該是以日文為主。
▼ 在這支寫著瑞巖寺山門的柱子上,側面有說明目前的瑞巖寺是在1609年由伊達政宗重建完成,也有提到桑海禪林這四個字,但對於這四字的來由並沒有特別說明。山門是將瑞巖寺境內外隔開的主要入口,這裡是寺廟,加上是伊達家的家廟,所以就沒有看到鳥居的構造了。
▼ 山門邊有關於瑞巖寺的歷史說明,說明得很詳細,但只有日文的說明,不過漢字很多,要看懂並不會太困難。
▼ 這個說明上有關於本堂、庫裡、障壁畫的說明,還有部分的照片,這些圖畫都在本堂與庫裡的建築內,要購買拜觀券才能進去,只是裡面不能拍照,這面說明上放了一張壁畫的照片,可以想像一下,很值得一看。
▼ 這一段也是參道的一部分,在參道二旁原本都是高大的杉樹,不過在東日本大地震時,這裡受到海嘯的侵襲,海水入侵道參道的位置,造成杉樹大量枯死,只剩下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了,網路上還可以找到地震前的照片,的確是相差甚大。
▼ 在說明看板後面有一座石像,現場沒有什麼說明,地圖上也沒有標示這個位置,看起來似乎是地藏菩薩,但我不是很確定。仔細看的話,會發現在底座上也有伊達家的三引両紋圖案在上面。
▼ 這裡有一座忠魂碑,這是為了紀念戰死者而設立的紀念碑,立碑日期為大正13年(1924年),立碑人署名為陸軍中將摺澤靜夫,這位中將本身為宮城縣士族,在1924年前與日本相關較大規模的戰爭就是日俄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,這座忠魂碑不知道是紀念哪一場戰事中陣亡的將士。
▼ 在樹林當中有一棵很特別的樹木,這是在2015年,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再次到松島與瑞巖寺的時候,親手種下的紀念植樹,因此特別立了一支說明柱子在這裡。
▼ 這一間是東日本大震災復興地藏堂,在311東日本大震災後,為了鎮魂慰霊、復興祈願,特別在原地修復了這座地藏堂,裡面供奉的是京都佛教雕刻家,富田睦美雕刻的地藏菩薩。
▼ 還有一支祈求世界人類和平的柱子,在日本各地很常看到這類的柱子,大概只有經歷過戰爭的國家,才會這麼深刻的體認到和平的重要。
▼ 在拜觀者受付所旁邊可以看到這一尊延命地藏,這是青銅打造的佛像,在青銅,文久3年(1863年)鑄造,造型為右手持錫杖,左手持寶珠,左腿垂下坐在平台上。延命地藏顧名思義就是延長壽命的菩薩,這是為了紀念瑞巖寺第117代住持,中方明哉僧人在飢荒期間保護了嬰兒的功績而建。
▼ 旁邊有一座青龍山塔燈,這是一座青銅製成的燈籠,底座有刻著銘文。瑞巖寺的正式名稱為「松島青龍山瑞巖圓福禪寺」,青龍山為瑞巖寺的山號,所以這座燈籠才會稱為青龍山塔燈。
▼ 這次來到松島,終於要進入瑞巖寺內苑去參觀了,入口處好像在施工中,但不影響進出,先在外面購買拜觀券後,裡面會有驗票的工作人員。
▼ 旁邊有好幾部自動售票機,這裡是專門販售拜觀券的機器,操作不會太困難,目前的拜觀料金為700円,小孩則是400円,根據這個說明,小學生以下的孩童應該是免費的吧。
▼ 這部機器可以使用現金付費,比較特別的是,這部機器還可以使用西瓜卡(Suica)付費,使用西瓜卡沒什麼特別,特別的是在日本東北的松島海岸的廟宇中,竟然出現西瓜卡專門對應的機器,很少見到。
▼ 這張就是拜觀券的外觀,上面的建築是瑞巖寺庫裡,左下角是寶物館青龍殿,也都包含在拜觀的區域範圍內。
▼ 進入出入口後,會看到這面往法身窟的方向指引,法身窟內供奉著過去開山禪師法身,據說法身禪師當初就是於此遁世修行。
▼ 沿著參道繼續往前走,正前方的建築就是瑞巌寺本堂,在內苑中還有很多佛像可以參拜,先在庭院中走一圈後再去本堂前方拍照。
▼ 這應該是觀音菩薩,在後方的牆邊,還有很多的石板上也都刻著佛像,可以一一的去參拜並拍照,反正都已經購買拜觀券進來了,就好好的將瑞巖寺裡裡外外都逛透。
▼ 這是納經塔,這個的用途查不太到,感覺也是用來供奉使用,或許就是收藏經文的地方吧。
▼ 旁邊有一支寫著明治天皇松島行在所的石柱,明治天皇在1899年曾經來巡視日本東北地區,因此才立了這支紀念碑。
▼ 這座是重要文化財御成門,在御成門後的御成玄關則是本堂的一部分,已經列為國寶了。御成門也是很值得拍照的地方,有到這裡的人別顧著拍本堂外觀,這座御成門也要來看一下。
▼ 由宮城縣公布的參拜瑞巖寺禁止事項,這個禁止事項其實很多神社、寺廟內也都看得到,都是一些很基本的規定,正常人理論上是不會違反這些規定的。
▼ 在參道盡頭這座就是中門,一樣也是重要文化財,門上的牌匾寫的是瑞巖圓福禪寺。中門可以走進去,可以拍攝本堂的建築,以及本堂前方庭院內的枯山水造景的圖案,但不能走入庭院內。
▼ 正前方就是本堂,要進入本堂內參觀的人,要從庫裏那邊的門走才進得去。在庭院中的枯山水造景中,一樣可以看到前後左右各一個,共四個伊達家的三引両紋圖案,後面還有二座小石堆,不知道用意為何。在庭院的二側各有一紅一白的臥龍梅,據說也是伊達政宗從朝鮮帶回來後親手種下的,我還真的很好奇,到底伊達政宗帶了多少棵梅樹回仙台,感覺總數量似乎不少。
▼ 站在中門前回望整個內苑,內苑的樹木比較高大,因為當初的海嘯並沒有侵襲到這麼裡面的位置,所以這裡的樹木都還活得好好的。
▼ 在中門的旁邊有這座佛像,感覺好像也是觀音菩薩,不過這個坐姿有點特別。在佛像的旁邊就是登竜門,也是瑞巖寺真正的玄關,但登竜門目前是沒有打開的,遊客也不是從登竜門進入本堂內。
▼ 根據指標繼續往旁邊走,除了可以走到進入本堂的入口庫裡外,要去參觀寶物館的人,也是走同一個方向。
▼ 這座建築就是瑞巖寺庫裡,庫裡其實是瑞巖寺的廚房,目前一樣被指定為國寶,在庫裡內一樣可以看到唐草花紋等雕刻,表現出伊達政宗對美學的堅持,連這個地方都不放過。
▼ 穿過這道門,就會看到往左可以前往本堂內參觀,本堂內不能拍照、不能飲食、也不能攜帶寵物,規定得相當清楚。
▼ 這裡就是瑞巖寺庫裡,進入此門後就不能再拍照了,進去後要先換下鞋子,在本堂內不能穿鞋,但也沒有提供拖鞋,所以最好穿著襪子比較好走。脫下鞋子後要走上一小段的階梯,好像沒有無障礙的設施,接著就可以順著方向指引,沿著走廊往前參觀。本堂內因為不能拍照,所以完全沒有照片可以分享,裡面的每個房間都有繪畫和雕塑,很值得參觀,參觀重點在繪於拉門、屏風上,大大小小共計161幅的障壁畫。另外走廊的設計,在踩下時會有類似鳥叫聲的聲音產生,這其實是為了安全的設計,防止有刺客入侵,這樣的設計跟名古屋城本丸御殿是一樣的,可能日本戰國時代的建築都類似吧。
▼ 在庫裡的對面是寶物館青龍殿,這是一座現代建築,裡面存放了很多文物、古人的書信、雕像、畫像,可惜一樣不能拍照,沒有照片可以分享。
▼ 參觀完內苑後,出來後在外院內發現了這座巨大的鐵道殉職者弔魂碑,這是為了紀念因因鐵路、軌道施工事故而犧牲的人,下方有一個門,門口已經鎖上,遊客無法進去內部。
▼ 看到了一支李登輝先生句碑的方向指引,確認過地圖後,在旁邊有一座「李登輝俳句碑」,既然是台灣人,當然要特地走過去拍照。
▼ 這一區顯得比較凌亂,擺了很多的石碑在這裡,不過可能年代有點久,前方有圍籬攔住,禁止遊客跨越,以免發生危險。
▼ 這一塊是由日本李登輝之友會宮城縣支部,以及宮城縣日台親善協會共同設立的,李登輝先生奧之細道探訪紀念句碑建立之趣旨碑。記錄了登輝先生當年到日本東北探訪的相關內容,雖然都是日文,但還是看得懂的。
▼ 這一塊就是李登輝俳句碑。在登輝先生卸任後,2007年5月底以「學術交流及探訪『奧之細道』之旅」為由,展開第3次的日本之旅,當他到松島灣的時候,看到大大小小260座的島嶼,有感而發的以日文吟出俳句「松島や 光と影の 眩しかり(松島,光與影,炫目之光)」,而夫人曾文惠女士也寫下俳句「松島や ロマン囁く 夏の海(松島,浪漫竊竊私語,夏之海)」,於是在2015年瑞巖寺為俳句立碑,登輝先生也親自再度前往瑞巖寺參加揭碑儀式,並在外苑中植樹留念。
▼ 瑞巖寺的旁邊就是円通院,十年前來松島時沒有辦法去參觀,這一次又因為時間估算錯誤,円通院已經結束了這天的開放,看來又只好等下次了。
▼ 円通院的開放時間只到16:00,這天來到這裡已經快要16:50了,只好在門口拍張照片留念。円通院目前是重要文化財,下次有再來松島的話,一定要先去円通院看看,再去其他地方。
▼ 從円通院斜對面的小路可以走出去大馬路,也就無意間遇到了這棵いぶき(柏槙[びゃくしん]),這是一棵樹齡超過700年以上的扁柏科常綠小喬木,枝葉相當茂盛。
▼ 在柏槙對面是三聖堂,這是一間有著茅草屋頂的寺廟,建於1682年,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像、不倒翁大師像、菅原道真像,因此才稱為三聖堂。
▼ 這條巷弄內有阿部蒲鉾店松島寺町店、菓匠三全松島寺町小路店,可以買到魚板以及萩之月,後來我才發現這其實就是外面大馬路的那一家,只是在這條巷子內有側門可以進出而已。
旅遊資訊:
地址:宮城県宮城郡松島町松島町内91
電話:+81 22-354-2023
營業時間:8:30~17:00(4月-9月)、8:30~16:30(10月・3月)、8:30~16:00(11月・2月)、8:30~15:30(12月、1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