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梨歌劇院已經變成澳洲地標之一了,這個地方於1973年正式完工,

在2007年就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了,可以說是最年輕的世界文化遺產,

整個建築形式,在當時是以完全無法想像的設計呈現,

這個歌劇院原本是落選的作品,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·烏松(Jørn Utzon)。

整座建築物佔地1.8公頃,長183公尺,寬120公尺,

屋頂覆蓋了多達1,056,006片由瑞士的"Höganäs"製造的,光滑白色有人字紋路的瓷磚,

這種磁磚具有自動清潔的功能,嚴格來說應該是髒污不易附著在其上頭,

因此雪梨歌劇院的外觀才能長保潔白。

建築物本身為帆船型外觀,不過也有一說是貝殼外觀,

不論是哪一種說法,這在當時的建築技術來說都算是相當大膽的設計,

後來建築的過程中,光想怎麼解決屋頂建築的問題就延宕工時許多,

因此才會直到1973年才正式完工,不過因為工時過長,

由1959年到1973年歷經14年,加上預算追了不少,

因此一度出現反對的聲浪,懷疑約恩·烏松中飽私囊的人也不少,

所以當落成後,約恩·烏松就被氣到發誓這輩子不再踏上澳洲的土地。

內部空間主要由四個大廳所構成,

分別為歌劇院主體、音樂大廳、劇場及音樂廳四大部分,

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,可容納大約2000多人。

 

▼ 整個歌劇院的外觀呈現貝殼狀,我比較喜歡貝殼狀的說法。建築物本身相當巨大,在空中遠遠的就可以發現歌劇院的蹤影,相當迷人的一個建築。

▼ 這天的天氣還不錯,拍出來的天空顏色還算是藍,藍天搭配白色建築還真是搭調。


▼ 正對著歌劇院的是雪梨大橋,1923年開始興建到1932年竣工,是雪梨市最宏偉的建築之一,橋高134公尺、長502公尺、寬48.8公尺、重52800噸,由Dawes Point伸延至Milsons Point,橫誇整個海港,連接雪梨南北二岸。


目前參觀歌劇院以團體為主,過去只要買門票進去就可以,

過程的導覽如果領隊有當地的導遊證的話,就可以不需要再聘館方的導覽人員,

不過現在規定改了,規定一定要聘館方的導覽人員才行,

所以參觀歌劇院又多了一筆花費了,澳洲人真的是會賺錢的人種。

館方的中文導覽人員大部分都是中國人,因此在用字遣詞上就有所不同,

例如我們稱作雪梨,他們則叫做悉尼,

相較之下,我們的譯名顯得較為浪漫,讓人有比較多的遐想。

 

▼ 裏頭的屋頂沒有太多的裝潢,大多維持當初興建的水泥原色。

▼ 光看這個建築構造,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,因為歌劇院首重隔音,所以整個建築在隔音處理上做得還不錯。


▼ 這一天因為正好有一個交響樂團借用場地練習,而他們也願意讓遊客進去內部參觀,所以我們還在這邊實際的感受了歌劇院內的聲音效果,加上表演的樂團也在水準之上,等於是免費的聽了一場音樂表演,真是棒。

▼ 內部長這樣,這個設計號稱每個座位都可以聽到相同音量的聲音,除了設計本身的特點外,另外就要靠舞台上方像飛碟的裝置,這個是聲音的反射板,聲音透過這個反射擴散出去,可以讓舞台的聲音完全不需要用麥克風,就可以擴散到歌劇院的每一個角落。

▼ 這一區是讓中場休息時,可以在這邊吃吃點心、聊聊天的地方,整個地方鋪上了厚厚的地毯,踩起來特別的舒服。



▼ 再來說這個地板,這個是一塊塊切割好後組裝起來。

▼ 每一片地板都是用螺絲鎖在地上,這樣做的原因是,一旦有某一塊裂開須更換,只要鬆開螺絲就可整塊拿起來,更換相當的方便。

▼ 在外頭有現場的電視轉播,如果沒買到票的話,就只能在外頭看這個畫面了。

▼ 這個就是設計者的雕像。

▼ 歌劇院內的詢問處,來詢問得人還不少。

▼ 賣票的地方,感覺沒有很多人,空空蕩蕩的,不過搞不好大家都先買好票了也說不定。

▼ 裏頭唯一的紀念品店,這邊有賣縮小版的歌劇院模型,尺寸有大中小,我最後只買了一個小的。

▼ 結束內部參觀後,接下來就是自由活動時間了,我們選擇到外頭拍照,不過天氣看起來就變差了。

▼ 這個漂亮的人造建築,一輩子一定要來這麼一次,不來可惜啊。


▼ 雪梨大橋真的很雄偉,後來我們有開車經過這個橋去飯店。這裡有攀登雪梨大橋的冒險活動,通過後會頒發一張證書給你,證明你挑戰成功了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查爾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